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推进人身保险条款通俗化工作指导意见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6 07:45:54  浏览:969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推进人身保险条款通俗化工作指导意见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2004年4月14日

推进人身保险条款通俗化工作指导意见(保监发[2004]33号)


为了切实保护人身保险消费者(以下简称消费者)的权益,促进保险业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对人身保险条款通俗化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寿险公司制定人身保险条款时,应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条款通俗化工作,使人身保险条款语言流畅、语句通顺、文字浅显易懂、内容完整,便于消费者理解产品特点并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适当的产品。
二、寿险公司在制定人身保险条款时,应从方便消费者理解的角度出发,合理安排人身保险条款顺序、设计版面、格式及字体,并通过增加目录、索引、提示等,方便消费者阅读。
三、寿险公司在制定人身保险条款时,应尽量减少生僻术语的使用,对于条款中必须使用的专业术语,应在条款释义中以浅显的非专业语言进行解释。
四、寿险公司在制定人身保险条款时,可以按照不同产品有针对性地进行可读性测试。寿险公司在做可读性测试时,应在该产品的目标销售地区选择该产品潜在的目标客户群进行测试。进行测试时,选择的被测试人群应为非保险专业人士,选择的具体被测试人员应具有代表性,确定的测试样本人数应足以得出可靠的测试结果。
五、寿险公司在对销售人员进行培训时,应将人身保险条款作为产品培训的主要教材,并要求销售人员在展业过程中出示相关产品条款,供目标客户阅读。
六、寿险公司在客户回访过程中,应提醒消费者认真阅读人身保险条款,了解消费者是否准确理解条款主要内容及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并进行风险提示。
七、寿险公司应建立条款自查制度,从各种渠道搜集整理已销售产品在条款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进一步做好条款通俗化工作。
八、为推进人身保险条款通俗化工作,各寿险公司可以成立条款通俗化专项工作组。公司主要负责人、法律责任人、精算责任人,以及产品开发、核保核赔、客户服务、销售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应成为该工作组的主要成员。条款通俗化专项工作组应讨论确定本公司推进条款通俗化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及工作计划,稳步推进条款通俗化工作。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检察日报》2013年4月28日第3版的疑案精解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肖某欠他人10万元高利贷,为偿还债务,以做生意为由,经中间人介绍,于2012年1月12日向付某借款7万元,并与付某签订了借款合同,约定了借款期限和利息。同时,为提高信用,肖某还伪造了购房协议和购房收据,与付某签订了房屋抵押合同,并找来岳某、张某作为担保人。

  然而,肖某在按照借款合同的约定拿到付某6.65万元逃匿。当付某在催要第二个月利息联系不上肖某时,得知作为抵押物的房屋是肖某租别人的,逐报案。

  原作者说此案定性有二种意见,第一种是构成合同诈骗罪,第二种是不构成犯罪,只是普通的民事纠纷。原作者的观点是同意第二种观点,认为此案中的肖某所伪造购房协议和购房收据签订的抵押合同只是一种担保,只是从合同,肖某并不能通过这份抵押合同的签订、履行直接骗取借款。其借款的实现主要基于借款合同。肖某与付某之间签订的借款合同约定了借款期限和利息,所签订的合同具备民法关于借款合同的所有要素,是一般的民事合同。

  原作者的观点不无道理,但笔者更倾向于第一种观点,理由如下:此案中出现两个合同,一个是借款合同,一个是抵押合同,显然借款合同是主合同,抵押合同是从合同,虽然从合同对案件不起主要作用,也不能用来对案件进行定性,但是从合同中的伪造行为是为主合同做铺垫的,如果不是因为签订有抵押合同,付某也不会轻易和肖某签订借款合同的,所以对此案中的借款合同与抵押合同是不能割裂开来评价的,即肖某在整个合同行为过程中是存在虚假行为的。再者,从主观目的上看,肖某一拿到付某的6.65万元后就逃匿了,在主观上有不想归还的意思,如果是简单的民事借贷关系也就没有必要逃匿了。因此,从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上看,肖某的行为已经完全符合了合同诈骗罪的构成,那么就应该用刑事法律来规范其行为,而不是民事法律。

  作者单位:靖安县人民检察院

转发市技术监督局拟订的《天津市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统一代码标识管理暂行办法》

天津市政府办公厅


转发市技术监督局拟订的《天津市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统一代码标识管理暂行办法》
天津市政府办公厅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市技术监督局拟订的《天津市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统一代码标识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天津市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统一代码标识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我市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统一代码标识制度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登记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外地驻津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均按照本办法规定实行统一代码标识和管理。
第三条 凡在本市登记注册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将获得一个结构符合国家标准GB11714-89规定的和受本办法保护的代码标识。

第二章 管理和赋码
第四条 市技术监督局是本市代码标识的管理机关,负责以下工作:
(一)组织制订有关工作规范,指导本市代码标识的管理工作;
(二)负责向国家代码标识管理机关申请码段,组织制作并分配代码标识;
(三)负责收集、整理、核准代码标识的有关数据工作;
(四)建立和维护本市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代码标识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
(五)协助有关部门推行统一代码标识制度。
第五条 区、县技术监督局是本辖区内代码标识的管理机关,负责以下工作:
(一)组织制订有关工作规范,指导辖区内的代码标识的管理工作;
(二)负责向市技术监督局申请码段和分配代码标识;
(三)负责收集、整理、核准代码标识的有关数据工作;
(四)在本辖区内协助有关部门推行统一代码标识制度。
第六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是企业代码标识的赋予机关,负责以下工作:
(一)负责本部门核准登记企业的赋码工作,并将代码记入颁发的《企业营业执照》中;
(二)填写代码标识使用清单(附表三);
第七条 各级民政局是社会团体代码的赋予机关,负责以下工作:
(一)负责本部门核准登记的社会团体的赋码工作,并将代码记入颁发的《社会团体登记证》中;
(二)填写代码标识使用清单(附表三)。
第八条 各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是事业单位代码标识的赋予机关,负责以下工作:
(一)负责本部门核准成立的事业单位的赋码工作,并将代码记入颁发的登记证件中;
(二)填写代码标识使用清单(附表三)。
第九条 各代码标识赋予机关,在用完码数的前六个月应提出分配新码段的申请,各级技术监督局在六个月内应完成新码段的申请、制作和分配。
第十条 未经市和区、县技术监督局同意,代码赋予机关不得擅自变更编码区段范围。
第十一条 代码赋予机关应按代码标识本体代码部分的数值大小,按顺序赋予代码,不得出现重码或重新使用注销单位的废置代码。
第十二条 对实行企业化经营需核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事业单位,企业登记机关应直接使用编制部门赋予的代码标识,事业单位设定的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由企业登记主管机关赋予企业非法人代码。有行政或事业编制的社会团体,由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赋予社会团体代码,其
他机关不得另行赋予新的代码标识。
第十三条 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代码标识经各级技术监督局核准并发给统一的代码标识证件。证件中印有统一的代码标识标志。

第三章 数据采集
第十四条 各级代码赋予机关要定期向同级技术监督局报送代码标识使用清单。
第十五条 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主管部门应督促本系统进行过登记注册或变更登记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登记注册或变更登记后七天内到颁发代码证的各级技术监督局办理代码标识核准登记,发证手续。
第十六条 各企业、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经注销后,应在七天内持代码标识证件及赋码机关的注销证明到颁发代码证的各级技术监督局办理废置代码手续。
第十七条 区、县技术监督局应按市技术监督局的要求每季度上报辖区内的数据报表(附表一、附表二)及其他有关数据。市技术监督局收到报表后一个月内完成数据处理,按国家技术监督局要求上报国家技术监督局数据库。

第四章 应用与监督
第十八条 本市银行(金融机构)、财税、计划、物资、公安、统计等强制推行代码标识制度的部门,都必须结合业务工作逐步使用代码标识。
(一)凡刻制公章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领取刻制公章许可证时必须交验区、县(含区、县)以上技术监督局核准的代码标识证件。
(二)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全市各类银行(金融机构)办理帐户手续、取存款项时必须交验代码标识证件。
(三)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办理资金或纳税等手续时必须交验代码标识证件。
第十九条 天津市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统一代码标识标准是强制性标准(由市技术监督局制定),各单位必须贯彻执行,各级技术监督局有权对代码标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凡记录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经济和社会行为的数据软件都应设代码标识栏目,否则不得用于汇总、软件交换或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第二十一条 对伪造、更改、转让,出借代码标识及其证件或滥用代码标识标志的,各级技术监督局要责令其立即改正并可通报批评,必要时对有关责任者处以五千元以下罚款,罚款收入全部上缴财政。

第五章 收 费
第二十二条 凡获得代码标识及其证件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需向代码标识证颁发机关交纳统一代码标识工本费(已获得代码标识的单位应补交)。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天津市技术监督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一九九二年九月一日起施行。




1992年8月31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